從三國演義之人物論及情緒管理與領導~1

力行福德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寬仁 1990.6.30


壹、前言


 



  領導是做正確的事,做得更好,不斷突破,培養決策力與執行力。領導是提出願景,坦誠溝通,鼓舞士氣,承擔責任,相互信任,終身學習。領導者永遠在追求領導品性,懷抱核心價值觀解決紛爭與問題,尋找共識,建力人格典範。亞理斯多德認為領導力的目標就是營造更美好的生活模式,在民眾之間樹立道德典範,也就是“有品德的性格”與“善行的表現”;領導力就是重整民眾的道德精神,扮演精神建設的領袖,追求崇高的價值觀。

   領導結合了「情緒智力」(emotional intelligence,即EQ)一個人的成就絕非僅取決於單一的IQ。情緒智力包括的是「人際技巧」與「透視心靈的能力」,而「人際技巧」又包含:領導能力、交友能力、解決爭議的能力與分析社交生態的能力(Gardner,1983)。Peter Salvoey也針對EQ提出五項特質:認識自身情緒、有效管理情緒、自我激勵、認識他人情緒、人際關係管理(Goleman,1996)。在Howard GardnerPeter Salvoey關於情緒智力的研究基礎上,Daniel Goleman進一步將情緒智力歸納為四項特質:自我察覺、自我管理、社交察覺與人際關係管理


   研究歷史可以培養領導力。歷史是現下與過去之間無休止的對話,讀歷史使人耳聰目明,從願景中尋找規律與教訓。『帝王學』、『君王論』 、『將相學』 就是活生生的教材,體悟進退應對之道,在困境中運用智慧、勇氣、決心找出生存之道,推倒一世之智勇,開拓萬古之心胸,就是領導力與歷史觀的完美結合。


 《三國演義》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小說經典,英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盡情演出,不但充滿戲劇張力,也凝聚了人情世故、政治規律與光明黑暗;書中人物有「神聖的自由」,立志成聖和為國家利益,忠於職守,為理念奉獻;也有「墮落的自由」為所欲為,不能忍受規範制度,成為真理與和平的敵人。


  曹操煮酒論英雄:「袁紹色厲膽薄,好謀無斷;幹大事而惜身,見小利而忘命,非英雄也。」曹操點出了「膽識」的重要性,唯有聰明才辯、磊落豪雄、深沉濃重才能開創新格局。


  劉備一心為關羽報仇,怒而興師、慍而致戰,派兵伐東吳,公私不分,顯示情緒管理的關鍵性。


  諸葛亮提出「隆中對」,正確分析情勢,進而預測事態之發展,顯示領導力與戰略性、哲學性思惟的互為表裡。


  赤壁之戰前夕,周瑜對主降派大怒曰︰「吾奉主公之命,督兵破曹,敢有再言降者必斬。」領導者的意志,正是最珍貴的無形戰力與精神指導。


  勝利者要寬容,曹操擊敗袁紹以後,原諒營中和袁紹暗通款曲之人︰「當紹之強,孤亦不能自保,況他人乎?」領導者必須展現豁達與胸襟。


  當傳聞趙雲投奔曹操時,劉備冷靜地表現對同事的信任︰「子龍是我故交,安肯反乎」;「子龍從我於患難,心如鐵石,非富貴所能動搖也。」信任正是企業發展的「社會資本」,是人際溝通的馬達。


  曹操求才若渴、唯才是用,「你能翻多大的跟斗,我就給你搭多大的舞台。」領導與組織、動員、培養訓練、溝通、考核密不可分,人才正是組織團隊成長的核心要素。


  張飛喝酒誤事失去徐州欲自刎,劉備勸阻,奪劍擲地說︰「兄弟如手足,妻子如衣服;衣服破,尚可縫;手足斷,安可續?」劉備通曉人性,張飛怎不會誓死效忠?


  楊修看穿曹操心事,「雞肋者,食之無味,棄之有味」,點出曹操進退失據的窘境,導致楊修被曹操所殺。「伴君如伴虎」,如何與長官相處、全身而退,充滿著智慧的結晶。


  曹操「割權代首」,展現了領導者的自律,落實法製,再次驗証「以身作則,為人典範」的領導主題。諸葛亮說「吾今威之以法,法行則知恩,限之以爵,爵加則知榮。恩榮並濟,上下有節」。「自律」與「他律」的互用,恩威並用、寬猛相濟,正是「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」的經驗法則。


  關羽千里走單騎,曹操欽佩關羽之節義︰「雲長封金掛印,財賄不以動其心,爵祿不以移其志,此等人令後人深敬之」。領導者要知人、用人,待人以誠,處事為公。


  以上所述的《三國演義》故事,正是領導與情緒智力的精髓。有願景的領導者,就是創造故事、提出理念、傳達訊息、言行合一、推展革新。《三國演義》的經典故事可以重新解讀,賦以新意,深化內涵,使道統與現代結合。


 



貳、定位與願景


 



一、定位與信任


成功領導者選擇一部好車才上路,一個好團隊、好的組織必須先找對人上車後,再決定車往哪裡開、做什麼事。優秀公司邁向卓越的企業領導人,並非先找出巴士該往哪裡開,然後要員工把車子開過去(Collins,2002)。


    良禽擇木而棲,在孔明那個時代則是擇一明主。有人道諸葛亮本無意出山,是劉備三顧茅廬感動了他,他才答應輔佐劉備,其實並不盡然。雖然孔明在草堂門上書寫一聯:「淡泊以明志,寧靜而致遠」,雖然孔明作歌道:「南陽有隱居,高眠臥不足」,實際上孔明早想入仕,創一番大事業,以實現他修身、治國、平天下、為帝王師的人生價值。不然,他絕不會自比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名相賢才管仲、樂毅;不然,他也不會密切關注天下大事,從而清醒地判斷形勢出「隆中對」。


    正因為孔明有平天下的抱負,所以一定要為自己擇一明主,以展現自己的才華。孔明分析了當代群雄,北方的二袁(袁紹、袁術)用人一向重名輕才,當年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,關羽溫酒斬華雄,袁紹卻因關羽位卑,不肯論功行賞。像孔明這樣沒有名聲、官職的年輕人,肯定得不到重用。曹操確實是一個雄心勃勃、惟才是舉的治國能臣,他用人不計門第,不憑資歷,不分親仇;可是曹操用人如器,又剛愎自用,生性多疑,且早有荀彧等人組成的人才群體,孔明若投曹,絕不可能「人盡其才」。江東孫權也是個愛才惜才的英雄,只是江東盛行「地方主義」,孫權所用謀臣多為江東人士,又大都是孫堅、孫策留下的舊臣。孔明這位外來的「和尚」在江東這座「廟」裡未必念就一部好經。選來選去,劉備才是孔明為之效力的最佳人選。


    表面看來,三顧茅廬是劉備熱、孔明冷,其實只不過劉備熱在明處,孔明熱在暗處罷了。劉備當然需要孔明,心急如焚;孔明也需要劉備,苦苦等待見面的機會。劉備帳前的關羽、張飛、趙雲都是驍勇無比的將才,但缺乏統帥,孔明這個帥才在劉備那裡可以大顯身手。劉備待人「寬仁」,素講人義,由一個極好的「人和」環境,孔明到劉備那裡絕對無須承擔在曹操那裡的政治風險,也不至於受到江東的「內鬨」和「排斥」的威脅。況且,劉備當時已走投無路,雖自桃園三結義以來二十餘年的東殺西拼,仍無基業,所占彈丸之地又危在旦夕。劉備猶如一位將死的病人,這就更激起孔明這位治國「名醫」的興趣,只有救活垂死的病人,並且使病人身體健康,才更顯出名醫回春之妙手。


    孔明能找到一台「好車」,首先因為他持有一個正確的擇業觀。孔明擇業不追求大城市、大「企業」,許昌是東漢國都,曹操是大「企業集團」,孔明不去,因為那裡不是自己的用武之地,在那裡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;孔明擇業不追求物質待遇,江東乃魚米之鄉,孔明不去,因為那裡缺少一個「人和」的環境;劉表、劉璋、馬騰、張魯這些「中型企業」,孔明也不去,因為這些「企業」前途暗淡。劉備是「小企業」,物質待遇低,工作勞累,又瀕臨破產,風險性大,卻偏為孔明所鍾情,因為在這裡一能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,二則此「小企業」大有前途,三則有轉虧為盈的「良方」。


    孔明雖然找到一份好工作,但初來做到,並沒立住腳,還需開一個好頭,樹立威信。雖然劉備自得孔明,以師禮待之,但關羽、張飛均不服氣,曰:「孔明年幼,有甚才學?兄長待之太過!又未見他真實效驗!」所以,孔明為了出顯身手,作了精心準備。首先他速招募民兵,得三千人,朝夕教演陣法。同時,孔明又仔細地察看了周圍的地形,做到知天知地。所以,才有了「博望坡軍師初用兵」的大捷,火燒博望坡,以數千之旅殺敗夏侯惇十萬大軍。諸葛亮出戰大捷,一箭三雕,令劉備心定,令關、張等諸將服氣,令曹操及天下諸侯不敢小視。


    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邁出第一步常常是最艱難的;而這一步又是最關鍵的。對於「萬事起頭難」,有毅力、不灰心、踏實認真,自然是對的;什麼都不放在眼裡,總是想硬碰硬,是絕不可取的。在立世之初,給自己一個適當的定位,尋找最佳切入點,可靠、安全、順利地跨出人生第一步。


 


二、遠謀與目標


    劉備的前半生非常坎坷,自桃園三結義後,由於缺乏確實可行的長久之計,總是東奔西跑,打到哪算哪。多少年來,劉備無地無兵,四處奔命,人生路上如履薄冰,連性命都險些被劉表部下蔡瑁、張允所害。劉備一個近憂接著一個近憂,前程渺茫,就是因為缺乏長遠計劃。後來,諸葛亮出山,一個「隆中對」使形勢立即好轉,這個「隆中對」即是遠謀。諸葛亮認真分析了敵、我、友、天、地、人各方形勢,「我方」占人和之利,劉備乃「地勢之冑,信義著於四海,總攬英雄,思賢如渴」,「皇叔」這面金字招牌和劉備的仁義形象是有利條件。但是,劉備手下將領只有關、張、趙,兵弱勢微,至今尚無自己的一塊根據地,這是不利條件。


    諸葛亮和劉備制定了「中興漢室」的最高奮鬥目標。但是擋住劉備前進的有四虎—兩強兩弱。曹操、孫權乃強大的對手,以劉備現在的實力來無法與這二強抗衡。孔明認為曹操在中原「以擁百萬之眾,挾天子以令諸侯,此誠不可與爭鋒。」那麼孫權呢?其據江東「以歷三世,國險而民富,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。」劉表、劉璋兩個相對弱小的對手。荊州方面,「劉表不久人世」;益州方面,「劉璋息弱,民殷國富,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上,思得明君。」為了中興漢室,面前的四虎當然都應當打敗,但與曹操、孫權之間你死我活的天下之爭,時機尚未成熟。為了創造條件,首先要使自己強大起來,取荊州、益州之地才是上策。取了荊、益,就實現了中興漢室的近期目標—成就霸業。據此,劉備應取勢定位為:「北讓曹操占天時,南讓孫權占地利,將軍(劉備)可占人和。」


 


 


三、八面玲瓏的政策規劃


為了實現遠謀,必須衡量利弊,不爭一時之快,不以近利而捨棄長遠的目標。該讓則讓,該軟則軟,該棄則棄。諸葛亮華容放曹,即為捨近求利的遠謀。


    赤壁周郎一把火,燒了曹操八十三萬軍馬,孫劉聯軍取得決定性勝利。周瑜、諸葛亮水、 陸兩 路出擊,設下十面埋伏,曹操的兵將愈戰愈少,且多數帶傷。行至華容道時,曹操人皆飢倒,焦頭爛額者相扶側而行,中箭、中槍者勉強而走。衣甲溼透,個個不全,軍器旗幡,紛紛不整,號哭之聲,一路不絕。至此,曹操只有三百名疲憊不堪的兵將,正是諸葛亮擒殺曹操根除後患的絕對好機會。諸葛亮若要想除曹操,十分十穩。


    但是,諸葛亮卻「派」第一號大將軍關羽把曹操放了。曹操回到許都,如虎歸山。照諸葛亮解釋所說,「亮夜觀天相,操賊未合身亡。」意思是說天不滅曹,曹操命不該絕,我又奈何?其實是孔明不滅曹,讓關雲長做了人情。孔明為什麼不滅曹,因為滅曹會干擾總體策略,妨礙總體目標的實現。


    如果殺掉曹操,曹姓及夏侯姓的人勢必要報仇雪恨。曹操在許昌的大本營、荊襄、合肥等地還有相當勢力。尚若點起二三十萬軍馬復仇,恐非難事。到那時,孫、劉連聯軍再難演出草船借箭、群英會、苦肉計、連環計、借東風的精彩大戲了。放了曹操,他當然也要復仇,但餘悸未了,總得要停一段時間再戰。劉備和諸葛亮正好利用北方無戰事這段時間,養精蓄銳,做好充分準備去實現自己的目標。


如果殺掉曹操,除劉備的大患,同時也除了孫權的大患,這樣,孫、劉兩家之間的大戰即刻到來。周瑜即使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最危險時刻,還念念不忘除掉劉備和諸葛亮。曹操一死,孫權、周瑜會趁北方一時驚魂未定,立即毫無顧忌地進攻劉備的彈丸之地,這對在將難立足未穩的劉備極為不利。諸葛亮為了保存、發展自己的力量,必須維持三方互制約的關係,盡可能延續孫劉兩家的聯盟。


    第一、是樹立了自己的威望:如果諸葛亮明令放曹,劉、關,張和諸將都不會理解;如果諸葛亮不派人在華容道埋伏,又顯得失算,不能料事如神。諸葛亮偏偏派「義重」人物關羽去華容道,等於向天下表明,我算到了,只是由於關羽的「義重」才未果,給自己的形象添加了光彩。


    第二、是鞏固合作加深了「人和」的局面:關羽放曹以後,諸葛亮和劉備二人合演了一場「問斬與說情」的戲給眾人看,這場戲顯示了劉備統治地位,進一步加深了劉、關、張三人的兄弟情誼。


    第三、是制約了關羽:關羽這樣的人才,屬於有缺點的高才,駕馭得好,作用極大;駕馭的不好,也會犯彌天大錯,誤了大事。此次關羽放曹,自知有罪「黃牌」在身,今後豈敢不謹慎。諸葛亮制約了關羽,同時就是制約諸將。


第四、是滅曹操的氣焰;華容道上,曹操真正認識了諸葛亮,從此不敢輕舉妄動。赤壁之戰以後,相當長的時間內,劉、曹兩家無戰事,這就使劉備集中力量從容取荊州、入成都。


    第五、鞏固了孫、劉聯盟:在孫權眼裡,劉備和諸葛亮並非坐山觀虎鬥,而是盡心盡力地破曹。諸葛亮如果明令放曹,或根本不去截擊曹操,孫權馬上會懷疑劉備聯孫的誠意,必然給兩家聯盟造成危機。


    孔明的「隆中對」和華容道釋曹,充分體現了他為實現總體目標,不計較一時得失,深謀遠慮的策略思想。定位與願景是執行的永恆主題。領導者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,並非只有一昧地進攻才奏效。有時需要攻,有時需要守,有時需要迂迴,有時需要後退,有時需要放棄眼前、局部的利益,有時會得罪一些人,但這些都是遠謀所必須的。


 


四、知人善任


《三國演義》描寫了四百多個人物,那些個性十分鮮明的形象,流傳了數百年之久:陰毒凶殘、奸詐機變的曹操;求賢若渴、寬仁待民的劉備;左右逢源、能伸能屈的孫權;重義尚信、忠勇雙全的關羽;勇猛魯莽、粗中有細的張飛;一身是膽、忠誠勇敢的趙雲;足智多謀、胸襟偏狹的周瑜;忠厚老實、深明大義的魯肅;愚昧可笑、弄巧成拙的蔣幹。尤其是諸葛亮型塑的形象更為獨特,身長八尺,面如冠玉,頭戴綸金,身披鶴氅,飄飄欲仙,成為中華名族的民族智慧的象徵。


關羽、張飛、趙雲、馬超、黃忠乃西蜀的五虎上將,都是一流人才。他們具有忠、勇、威的共性,攻城掠地均可手到擒來。他們又有很強烈的個性,孔明作為一個管理者,熟知他們的個性,用將時並不一概而論,而是因人而異。


關羽的武藝出眾,忠義禮信智兼之,又熟讀兵書,馳騁疆場,身經百戰。但是,關羽有驕傲的缺點,採取了一壓制二恭維的策略,既投其所好,滿足關羽自尊心的需要,又規勸和約束他的驕氣。


張飛的個性特點是勇猛爆烈,心直口快,嫉惡如仇,缺點是魯莽、嗜酒、少謀。針對張飛的個性,諸葛亮一方面對他委以重任,如讓他單獨率軍從陸路入川;一方面又約束他的行為,約令張飛不准飲酒,不准鞭打士卒,又啟發他多動腦筋,加強責任心。張飛果然進步很大,義釋老將嚴顏、智勝張郃都是張飛的傑作。


趙雲的個性最突出的有三點,一是一身是膽;二是有勇又謀,膽大心細;三是忠厚老實,最能理解上級的意圖,最能出色地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,從不誤事。孔明針對趙雲的個性特點,總是把趙雲待在身邊,用起來得心應手,而且越有風險就越是用趙雲。七星台祭東風派趙雲接他回去,過江悼祭周瑜派趙雲隨他同在,趙雲兢兢業業,從無半點差錯。但是,趙雲雖乃忠厚之人,也需要使自己的社會價值得到認證,所以孔明總是不忘對趙雲誇獎讚揚,使這位虎將始終感受到尊敬、受信任有「士為知己者死」的報效之情。


馬超英勇剛烈,卻與羌人關係密切,人際關係極好,素得羌人之心,羌人以馬超為「神威天將軍」,於是孔明派馬超鎮守少數民族地區,萬無一失。老黃忠性格倔強,最不服老,最怕人說他老而無用,孔明就常使用激將法激老將軍爭先立功。


孔明深知關、張、趙、馬、黃五員虎將的個性特徵,他得揚其所長、抑起所短、用則不疑、知人善任、因人而異的用人之道,對當代頂導者有極大的啟發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台灣封神榜 的頭像
    台灣封神榜

    ☼【台灣封神榜】(( 莊周二人組 )) 廟會影音~隨香筆記 ♨

    台灣封神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