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三國演義之人物論及情緒管理與領導~2
力行福德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寬仁 1990.6.30
參、情緒管理與情緒智力
Goleman, Boyatzis與McKee指出,卓越領導必須透過情緒來運作,領導人不但要瞭解與改善自己的情緒,也要協助其團隊成員瞭解與處理自己的情緒。前者屬於自我察覺與自我管理,後者則屬於社交察覺與人際關係管理。渠等將情緒智力之內涵分為四大部分(Goleman, et al., 2002):
●自我察覺:1.情緒察覺;2.正確自我評量;3.自信。
●自我管理:1.情緒自制;2.透明;3.適應力;4.成就感;5.衝勁; 6.樂觀。
●社交察覺:1.同理心;2.團體意識;3.服務取向。
●人際關係管理:1.啟發激勵他人;2.影響力;3.協助他人發展;4.催化改變;5.衝突管理;6.團隊與合作。
一個成功的領導者,是否需同時具備以上十八種能力?答案似乎是否定的。換言之,一個成功的領導人至少必須具有數種能力,才能提昇其領導績效。當然,如果領導人具有的能力愈多,其領導績效應該也會相對較高。至於應具有哪些能力,則應與其組織性質或職務內容有關。
一、適度的自我調適與管理
孔明從劉備三顧茅廬出山,到五丈原病逝,歷時二十八年,他舌戰群儒,火燒赤壁,巧賺荊州,計取成都,安居平五路,七擒孟獲,六出祁山,為蜀漢的建下卓越功勛。但是,孔明只活了五十四歲,由於他的早逝,不僅沒有使蜀漢實現收復中原,重整王朝的夙願,反而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導致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。孔明的早逝是因為操勞過度,積勞成疾;而過度操勞又因為他事必躬親之故。
孔明星隕五丈原的故事給後人留下一個教訓:凡是皆有度。過度操勞,過度加大工作範圍,極有可能適得其反。後人推崇孔明鞠躬盡瘁、死而後已的忘我精神,又對他事必躬親的作風十分惋惜。孔明本想完成先帝的託孤重任,實現自己統一全國的報負,但是只活了五十四歲就累死了。人死了,何談成就大業,如果孔明再多活十年,形勢完全有可能有利於西蜀。
二、情緒察覺
劉備一生逆、順境的分界點是赤壁大戰。劉、關、張桃園結義後,參加了破黃巾的戰鬥,劉備本與孫堅同樣立功,孫堅有人情,早升大官上任去了,劉備等候日久,卻不得重用。後來,當了一個芝麻粒大的縣尉,又被督郵百般污辱,只得棄官而去。以後,劉備又有戰功,仍當一芝麻小官,任平原縣令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,劉備在公孫瓚部下,關羽溫酒斬華雄,劉關張三英戰呂布,何等英雄,仍無一方立足之地,只得寄人籬下。好不容易陶公祖三讓徐州,劉備有了這麼一塊地盤,又讓呂布給奪了去。以後,投曹又離曹,讓曹操打得弟兄失散,各奔東西。古城會以後,劉備本欲重新開張,不料攻打許昌不利,只得往荊州投奔劉表,又讓蔡夫人、蔡瑁害得躍馬過檀溪。劉備三顧茅廬得了諸葛亮後,形勢開始有了轉機,但仍處逆境之中,所以才有「劉玄德攜民渡江,趙子龍單騎救主」,劉備讓曹操大軍打得妻離子散,敗走漢津口。
赤壁大戰後,劉備舊貌換新顏,先佔了南郡、襄陽、荊州,又取了零陵、桂陽、武陵、長沙、公安、江陵等郡。而後,取漢中,得西川,得巴蜀四十一州,自立漢中王。東西兩川,民安國富,劉備的事業已達鼎盛。
劉備在逆境中頭腦清醒,大事不糊塗。但是在順境中思維開始僵硬,認準自己的一個理,千人萬人不能勸。劉備非要報關羽之仇,起兵東征伐吳。趙雲諫曰:「國賊乃曹操,非孫權也。」劉備曰:「孫權害了朕弟,啖其肉而滅其族,方雪朕恨!」趙雲曰:「漢賊之仇,公也;兄弟之仇,私也。願以天下為重。」劉備答曰:「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,何足為貴?」遂不聽趙雲之諫。學士秦宓奏曰:「徇小義,古人所不取也。」「可惜新創之業,又將顛覆!」劉備大怒,下令殺秦宓。隨意殺人,這是劉備過去從未做過的。諸葛亮上表救秦宓,劉備擲表於地,曰:「朕意已決,勿得再諫!」連諸葛亮、趙雲如此心腹之人的話都聽不進,何人之言肯聽?劉備一意孤行,傾國力出征,拿七十五萬大軍當賭本,結果大敗於彝陵。西蜀從此由鼎盛開始滑落。
人的一生中有逆境,也有順境。人云,因為自古雄才多磨難,所以逆境是成才的搖籃。逆境能激發人的鬥志,但是,在順境中同樣能夠成才。
一個人如果在順境中趾高氣揚,那麼他在逆境中必會垂頭喪氣,人在順境中比在逆境中更需要美德,劉備身上有不少美德,在逆境時夠用了,但是在順境時卻不夠用了,就因為在順利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事不容易的。
三、堅守刺蝟原則
刺蝟原則並不是把達到頂尖當成目標、策略,而是瞭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夠表現最好,達到頂尖。堅守自己最瞭解的事業,重心放在自己最拿手的事情上,然後根據自己的能力,決定發展方向。做自己擅長的事,全神貫注於你比其他公司都做得更好的事情上,是邁向卓越的唯一途徑(collins,2002)。
關羽敗走麥城,被吳擒殺,惡訊傳到成都,劉備、張飛旦夕號泣,誓為關羽報仇。劉、關、張義重如山,傳下美名,但劉、張二人以感情取代理智,一遇悲痛大事,耐性全無,只是一個勁的恨、急。接下去發生的事情是「急兄仇張飛遇害」,又有「雪弟恨先主興兵」。
劉備不聽諸葛亮、趙雲等文武百官的勸諫,執意伐吳,統精兵七十餘萬,御駕親征。劉備大軍,兵強馬壯,自出川以來,所到之處,吳兵望風而降,兵不血刃。而後,大敗孫桓,蜀軍威風震動,江南諸將無不膽寒。劉備領兵從巫峽建平至彝陵界分,七百餘里,連結四十餘寨。
孫權大驚,令韓當為正將,周秦為副將,潘璋為先鋒,凌統為合後,甘寧為救應,起兵十萬拒之。劉備自起兵以來,連勝數陣,氣勢甚大,正值銳氣凌盛,東吳想以硬對硬,並非良策。果然,吳兵大敗,甘寧、潘璋喪命,劉備威聲大震,江南之人盡皆膽裂,日夜號哭。正值此時,東吳儒將陸遜受命於危難之中,任大都督,督軍破蜀。這陸遜雖一介儒生,實有天才大略,他按兵不動,採取以耐對急,以柔克剛的戰略,雖被部下笑其懦,但仍不改初衷。
陸遜的計畫不因劉備激戰而改變,堅守不戰,急壞了劉備。劉備使前隊搦戰,辱罵百端。陸遜塞耳休聽,不許出迎。劉備見吳軍不出,愈發焦躁,於是令萬餘弱兵,靠近吳平地屯駐,自己率精兵埋伏在後。東吳諸將要求出兵,陸遜不中劉備的伏兵計,仍不動聲色。東吳諸將皆以為懦,次日,蜀兵又到關前挑戰,耀武揚威,辱罵不絕;多有解衣卸甲,赤身裸體,或睡或坐以示輕視之意。東吳諸將皆怒,大呼「蜀兵欺我太甚!某等願出擊之!」陸遜仍不言出戰,堅守不戰達七八月之久,蜀兵銳氣以挫,疲憊怠懈,不復提防。陸遜見時機已到,利用順風放火,營燒七百里,將劉備大軍人馬,燒得「死屍重疊,塞將而下」,終於取得彝凌之戰的勝利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陸遜堅守之日,諸將皆上書吳主孫權,奏批陸遜,但孫權不信。沒有孫權的耐性,也就沒有陸遜的耐性。孫權和陸遜的兩個「耐性」,挫敗了劉備的一個「急性」。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,可謂以耐克急的典型戰例。物理上有一個力學概念,叫做衝量。衝量是作用力與作用時間的乘積。作用時間越短暫,衝力則越大,不易抵擋;反之,作用時間越長,衝力則越小。劉備的氣勢如同衝量,耗它個七八個月,兵力自然削弱。陸遜的耐性,實乃一種大本事,亦就是「刺蝟原則」。
四、自我規範與自律
惰性乃人生之籠!入籠之人,便成為籠中之鳥。
劉阿斗,大名劉禪,乳名阿斗。當年長坂坡兵敗時在趙雲懷中幸免於難,人道:「大難不死,必有後福」。劉禪後來繼位登基,做了西蜀之王。可惜劉禪只知享福,吃喝玩樂,荒淫無道,廢賢失政,後人稱他是「扶不起來的阿斗」。劉備一生辛辛苦苦創下的天下,斷送於劉禪之手。劉禪在長期安逸富貴的生活中養成的惰性斷絕了蜀國的立國之路。
最為可笑的是,劉禪因惰性已變成無肝無肺之人。劉禪降晉後,晉王司馬昭設宴款待,先以魏樂舞戲演於前,蜀官感傷,獨後主劉禪有喜色,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奏於前,蜀官盡皆墮淚,劉禪仍嬉笑自若。司馬昭問劉禪曰:「頗思蜀否?」後主劉禪曰:「此間樂,不思蜀也。」後人有詩嘆曰:「追歡作樂笑顏開,不念危王半點哀。快樂異鄉忘故國,方知後主是庸才。」
五、成功不必在我
『成功領導人當他成功之時應由窗戶向外看→功勞屬所有團員。
當他失敗之時應由鏡子向內看→將過錯歸咎於自己。』
一個人一輩子不知要「得」多少,不知要「失」多少。得失本是平常事,但亦有辯證法,得中有失,失中有得,得失相互轉化,重要的是要看淡得失,不要斤斤計較得失。劉備征西川時,軍師龐統太在乎得失,導致在落鳳坡中箭身亡。
劉備征西川時,龐統為軍師。諸葛亮派人從荊州給劉備送來一封信,言稱他夜觀天象,主軍師身上多凶少吉,讓劉備、龐統切宜謹慎。劉備一向對諸葛亮的話深信不疑,於是想回荊州商議。龐統暗思:「孔明怕我取了西川,成了功,故意將此書相阻耳。」於是以巧言說服了劉備,急速進兵。龐統太在乎個人價值的體現,太在乎功名得失,根本不理解孔明的良苦用心,一意孤行,不幸在落鳳坡中箭身亡,欲得功名,卻失性命,得不償失。 水鏡 先生曾說:「伏龍、鳳雛,兩人得一,可安天下」,卻沒想到鳳雛擁有可安天下之實力,竟然在落鳳坡就如此輕易的落幕。
人對「得」過於計較,常常會走向反面。龐統對功名的「得」太在乎,卻因此而失去了生命;周瑜對虛名的「得」太在乎,也因此失去了生命;楊松為求利益之「得」,賣主求榮,被曹操處死。許多人在生活中只要一涉及自己的利益,便是錙銖必較。有人為了一己之利,置公德於度外,不顧一切地為個人謀取私利,所得當然不少,但是失去的更多,甚至失去了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自由。
孔子曰:「君子有三戒:少之時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及其老也,血氣即衰,戒之在得。」得到一些利益時,可喜但不可狂喜,不能喜不自勝;失去一些利益時,可懊但不可傷悲,不能悲不自制。志向高遠者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意志堅強者,遇喜不狂,遇悲不頹;胸懷天下者,不把個人得失記在心上。
六、正確的思維
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他最近著作《思考的技術》中提及他在美國MIT研究所接受博士學位考試時,結果在答案全對的情況下卻落榜了,老師給他的回答是:「你的數字是對的,但是對思考的過程,並沒有明確的說明,這對一個工程師來說,是非常危險的。」另外又發現通過考試的學生,雖然所算出來的數字是錯的,但是對於題目卻展開自我辯論,洋洋灑灑地寫出自己思考的過程。由此可見,一位領導者應該具備的是卓越之「正確的思維」,而不是庸俗之「正常的思維」。
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大戰,袁紹初敗時,元氣尚存。後來曹、袁又在倉亭大戰,曹操以十面埋伏之計,殺得袁軍屍橫遍野,血流成渠,大傷元氣。曹操手下的眾謀士一致主張,乘勝徹底消滅袁氏,只有郭嘉不同意立即出征。郭嘉認為,袁紹廢長立幼,袁譚、袁尚兄弟之間,必然引發矛盾,各自樹黨,進行權力相拼。如果我們急功,他二人會結成聯盟互相支援;如果我們退軍,他二人的矛盾則會立即暴露出來,並導致兵戈相爭。
郭嘉的思維在於突破常規,在常人不易察覺和容易忽略的方面下功夫。乘勝追擊敗軍的想法是常規思維,不是不可以這樣做,而是做起來要費很大力氣。袁氏雖然剛敗,但仍佔據青、并、幽、冀四州,還有相當的實力。不如給二袁留下一個「無外患」的和平環境,讓他們自相殘殺,自損其力。進攻是常規思維,退兵是反常規思維亦就是「正確的思維」。
諸葛亮善用非常規思維,智算華容便是一例。孔明祭風,東南風一起,便回到夏口。於周瑜調集水軍的同時,孔明未敢歇息片刻,立即升帳傳令,準備在陸路伏擊曹兵。孔明令關羽在華容道埋伏,並讓關羽在華容小路高山之處,堆積柴草,放起一把火煙,引曹操來,關羽不懂,問道:「曹操望見煙,知道必有埋伏,如何肯奔小路來?」孔明答道:「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?」曹操雖然很會用兵,但這次卻一定可以瞞過他。他見小路煙起,以為我們是虛張聲勢,必然投這條路來。關羽領了將令,引部下到華容道埋伏去了。
關羽的思維是常規思維,明明是埋伏,應當不顯山不顯水,放了煙曹操還能來嗎?諸葛亮思維是非常規思維,認為放了煙曹操才能來,不放煙,曹操還不來呢。關羽、曹操、諸葛亮都是有大智的奇才,都熟讀過兵書,都知道兵法,為什麼關羽不懂諸葛亮之計,曹操中了諸葛亮之計呢?原因就是在於曹操和關羽使用的是常規思維,而諸葛亮則以非常規思維取勝。諸葛亮知道曹操準是這麼想,因此以非常規思維破了曹操的常規思維。
七、情緒自制
一部『三國演義』,因不能控制感情而暴怒身亡的人物有許多位,給後人留下警示。
一位是孫策。孫策繼承父業,自霸江東,兵精糧足,本應成就一番大事業。但是孫策有一致命弱點:性急少謀,易生怒氣。一日在城樓上見一道人于吉從樓下過,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。孫策則愈怒。後來,孫策令于吉求雨,于吉果然求得三尺甘霖。孫策見官民俱拜於水中,不顧衣濕,乃勃然大怒,立斬于吉。最後被于吉陰魂幾番折騰而殞命。人稱小霸王的孫策只活了二十六歲。其實,孫策正值青春年華,本不該命絕,就是因為少年氣盛,易衝動又不會控制,終釀惡果。
一位是周瑜。周瑜死於心胸狹窄,嫉妒心太強,又不能忍耐。諸葛亮抓住周瑜的心理弱點,「三氣」了周瑜。周瑜臨死時還念念不忘「既生瑜,何生亮」。
一位是王朗。王朗死於惱怒,魏國的司徒王朗在兩軍陣前被諸葛亮連痛罵加嘲弄挖苦,在大庭廣眾面前無地自容,在同僚曹真、郭淮面前丟盡了面子,又氣惱又羞愧,急火攻心,大叫一聲落下馬,竟活活地被諸葛亮罵死。
還有兩位,劉備和張飛。關羽死訊傳到成都。劉備聽罷,大叫一聲,昏絕於地。眾官救醒,一日哭絕三五次,三日水漿不進,只是痛哭。劉備為關公舉悲,乃人之常情,但是他不該以感情用事,不該以感情取代理智、取代政策。劉備為替關羽報仇,不顧統一天下的大目標,以私而廢公。人本來就是感情動物,但是感情絕對不能代替理智,特別是在關鍵時刻。
關羽死後,張飛聞訊,旦夕號泣,血濕衣襟,每日酒醉,怒氣愈加。帳上帳下,但有犯者即鞭打之,多有鞭死者。如果說劉備已喪失了理智,張飛則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劉備準備統帥大軍伐吳。張飛回到閬中下令全軍:限三日之內製辦白旗白甲,三軍掛孝伐吳。第二天,部將范疆、張達向張飛表示:白旗白甲,一時無措,須寬限幾天才行,范疆、張達的請示本合情合理,但張飛卻大怒,把二將「缚在樹上,各鞭打五十。」鞭畢,以手指之曰:「來日俱有完備!若違了時限,即殺努汝二人示眾!」打得二人滿口出血。二人趁張飛大醉沉睡之機,殺害了張飛。
張飛是一猛將,立下戰功無數,是劉備集團中的重要成員。但是,張飛極易感情衝動,暴躁成性,卻毫無控制情緒的能力,所以也經常惹禍誤事。
上述『三國演義』幾位人物之死,說明了一個問題,欲成大事業,不能不考慮人才的情緒自制。評價一個人是否有所作為,僅僅憑他的高智商、高能力是不夠的,還要看他是否有較高的意志力、控制力,是否能和別人和睦相處,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