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片由左至右 北港武德宮執事 林明得 吳木森 力行福德宮主委林寬仁 封神榜版主 莊安邦 北巡順天宮宮主 鄭湘筠





從三國演義之人物論及情緒管理與領導~3

力行福德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寬仁 1990.6.30


八、衝勁→危機就是轉機



    絕境中見生機:最好的抉擇就是做對的事,其次是做錯的事,最差勁的抉擇是什麼都不做!Pat Williams2004 


    諸葛亮一生曾兩次過江赴東吳。第一次是在劉備敗走漢津口之後,失眾勢寡,兵不過數千,退守夏口彈丸之地,在曹操大軍壓境之下,大有被吞掉的危險。孔明過江赴吳,促成孫劉聯盟。第二次是孔明氣死周瑜之後,前赴柴桑口祭悼周郎,此次風險極大。孔明三氣周瑜,使東吳失去了一位威望極高的三軍統帥,使孫權失去了智囊。周瑜臨終前仰天長嘆:「既生瑜,何生亮!」他的哀怨在東吳將領的心中激起了憤怒和怨恨,他的不幸而亡,燃起了將領們報仇雪恨的烈焰,不把這段烈焰撲滅,孫劉聯盟將毀於一旦。


    周瑜之死,孔明在荊州夜觀天象已經看到。為了彌合孫、劉聯盟之間的裂縫,決定冒險過江祭悼周郎。祭場上充斥著冷酷的殺氣,東吳的將領握劍在手,大有一觸即發之勢。祭後,伏地大哭,淚如泉湧。祭文入情入理,祭吊聲淚俱下,增加了肅穆哀痛的氣氛,化解了一片殺氣。東吳諸位文臣武將,怒氣變為疑問,疑問變成感動。相互議論:「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,今觀其祭奠之情,人皆虛言也。」魯肅也在心中說:「孔明自是多情,乃公瑾量窄,自取死耳。」孔明的靈前痛哭哀慟,冰釋了孫劉兩家的前嫌。


    孔明若不去柴桑口悼喪,而派其他文臣武將去行不行呢?其他人不是矛盾的焦點,去悼喪風險肯定較小,但是卻完不成此行的重任。悼喪一事誰都會,只要備下祭禮,作悲痛狀即可。兩國交戰尚不斬來使,何況人家不是來打仗罵陣,而是悼喪,豈有斬殺悼喪者之理。關鍵是此次悼喪,名為悼喪,實為彌合聯盟破裂之隙,孔明才是矛盾的焦點,他若不入「虎穴」,便得不到「虎子」,所以此行非孔明不可。


   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的一生,必定是一個與風險拼搏的一生。除非不拼事業,拼事業則必有風險。事物的規律常是如此:風險愈大,則收益愈高。王安石云:「夫夷以近,則遊者眾。險以遠,則至者少。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,常在於險遠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」達爾文云:「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。」地獄的入口處正是通往天堂的大門。險中有夷,危中有利,十次弄險,三次成功,或許就在全局上取得了勝利。


    一件事做起來風險極大,且此事關係人生大局,個人安危,事業成敗,甚至關係國家民族民眾的利益。冒風險可能取得成功,不冒風險則必敗無疑。在這情況下非得狠下一條心闖下去。項羽滎陽大戰,破釜沉舟,不冒大險必將全軍覆滅;劉秀昆陽大戰,不冒大險突圍求救兵,昆陽城內義軍必敗無疑;諸葛亮過江悼周郎,不冒大險化解怨仇,劉備情勢危矣。


 


九、勢如破竹的氣勢


    關雲長單刀赴約的是告訴我們,氣勢是一種力量。孫子兵法曰:「激水之疾,至於漂石者,勢也。」急的流水能沖走巨石,這就是勢的力量。水有水勢,風有風勢,兵戰有雷霆萬鈞之勢,商戰有大張旗鼓之勢,做人也要有正氣凜然之氣勢。氣勢的作用表面上看是一種形式的作用,實際上是人們心理狀態和情感的影響和衝擊。所以,才有得勢者橫掃千軍如捲席,失勢者樹倒猢猻散、兵敗如山倒之說。而關羽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氣勢呢?


 一為勇:


關羽一生不畏難,不懼死,在他看來,世上沒有什麼事可以難倒他。萬軍之中斬華雄,誅文醜顏良,千里走單騎,過五關斬六將,古城斬蔡陽,無人可擋赤兔馬、青龍刀。茲使日本人曾尊稱諸葛亮為智慧之神,尊稱關羽為戰鬥之神。


二為磊落:


關羽一生光明磊落。馬良勸阻關羽,諫曰:「將軍不可輕往」,關羽答曰:「既已諾、不可失信。」關羽重信尚義,堅持原則,話—說在明處,做事—光明正大。「屯土山關公約三事」一回中,關羽向曹操提了三個條件:「一者,吾與皇叔立誓,共扶漢室,吾今只降漢帝,不降曹操;二者,二嫂請以皇叔俸祿養贍,一應上下人等,皆不許到門;三者,旦知劉皇叔去向,不管千里萬里,便將辭去。三者缺一,斷不肯降。」降漢不降曹,並且約好一知故主消息,便不管千里萬里往投,這就是關羽的原則性。後來,關羽一有劉備的消息後,馬上辭曹,千里走單騎投奔舊主。


三曰正氣:


關羽身上有一股凜然得正氣。關羽降曹後,曹操欲亂其君臣之禮,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。關羽乃秉燭立於戶外,自夜達旦,毫無倦色。曹操見關羽如此,愈加敬服。關羽千里走單騎之前,將曹操累次所賜金銀等物一一封置庫中,將美女十人,令居內室,將漢壽亭侯印懸於堂上,只帶自己的跟從人員而去。曹操為關羽的一身正氣所折服,對部下感慨地說:「雲長封金掛印,財賄不以動其心,爵祿不以移其志,此等人吾深敬之。」關羽兵敗走麥城,已無出路,東吳諸葛瑾勸降,關羽正色而言曰:「吾乃解良一武夫,蒙吾主以手足相待,安肯背義投敵國乎?城若破,有死而已。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,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,身雖,名可垂於竹帛也。」一番話,說得諸葛瑾滿面羞慚。孫權聞訊也讚曰:「真忠臣也!」


四曰形象:


關雲長的形象讓人肅然起敬。『三國演義』描述關羽的形象:「丹鳳眼,臥蠶眉,面如重棗,青龍偃月刀,赤兔馬」。


    一個人的形象也能顯示出其氣勢。儀表端正、衣著整潔、談吐不凡、舉止得體、精神飽滿、朝氣蓬勃、講究禮貌、氣質高雅,反應了一個人健康向上的氣勢和「精」、「氣」、「神」。關羽的氣勢源於他的勇敢、磊落、正氣漢形象,這是關羽的人格力量。今天,我們講做人的氣勢,其內涵與關羽時代相比要豐富得多。對於領導來說,除了才能之外還需廉潔,廉才能生威;除了權力之外還需有威望,以人格力量服眾。


 


十、冷靜與浮躁


    浮躁,乃輕浮急躁之意。一個人如果浮躁,是什麼事也幹不好的。曹操命夏侯惇為都督,領兵十萬,直抵博望城,以窺視在新野的劉備。荀彧、徐庶等人認為「劉備英雄,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,不可輕敵。」「將軍勿輕視劉玄德。今玄德諸葛亮為輔,如虎生翼矣。」夏侯惇卻不以為然,口出狂言:「劉備鼠輩耳,吾必擒之。」「諸葛亮如草芥耳,何足懼哉!吾若不一陣生擒劉備,活捉諸葛,願將首級獻與丞相。」夏侯惇一番話,顯示出他的浮躁心態,狂妄、輕敵,難進忠告,只想一日便建功業。


    浮躁的人做事情既無準備,也無計劃,只憑腦子一熱,興頭一來就動手幹,而且恨不得立竿見影。夏侯惇引兵至博望坡,與趙雲交戰,不數合,趙雲詐敗而走,夏侯惇從後追趕。趙雲約走十餘里,回馬又戰,不數合又走。夏侯惇的副將韓浩諫曰:「趙雲誘敵,恐有埋伏。」夏侯惇曰:「敵軍如此,雖十面埋伏,吾何懼哉!」夏侯惇急於求成,非要今晚到新野,乃催軍急進。此時天色已晚,濃雲密布,又無月色,晝風既起,夜風愈大,夏侯惇全然不顧此中凶險,仍催軍趕殺。由於夏侯惇的浮躁,才中了孔明的火攻之計。倘若換一位穩重的將軍,孔明未必能夠火燒博望坡。


    張飛也是一位浮躁的人物。劉備第三次去隆中請孔明時,孔明午睡未醒,劉備悄然侍立門外,張飛卻心浮氣躁,竟然要去屋後放火。古城關羽、張飛相會一節,張飛不問青紅皂白,舉矛便刺向關羽,險些釀成大錯。


    曹操也有浮躁的毛病。曹操患頭痛病,請神醫華佗來醫,卻因疑心華佗害他,竟把華佗殺害。曹操殺華佗,固然主要是因為他多疑,但是也有浮躁的因素。因為浮躁而心生煩惱,心理變態,甚至做出喪失理智的蠢事。請醫生治病,應遵醫囑,若心浮氣躁,靜不下心來,病情反而會加重。曹操殺了華佗不久便不治而亡。浮躁的人自我控制力差,容易發火,人一發火常常不能自我抑制,容易釀出大禍。浮躁,其害處大矣,故應力戒浮躁。


    與浮躁相對的是穩重冷靜。一個人只有在冷靜的心態下才能思考問題,才能把紛繁複雜的事物理出頭緒,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出智慧的光輝。諸葛亮一生沒有做過一件浮躁的事,即使在火燒眉毛的緊急關頭,仍然保持良好的心境,不以事急而干擾理智,所以他總是穩操勝券。


    劉備征吳失敗後,在白帝城病故。魏帝曹丕見有機可乘,聽從謀士司馬懿的計策,聯合南蠻、西番、東吳,共起五路大軍,每路十萬兵馬,從五個方向殺來,大舉伐蜀。西蜀當時元氣大傷,正值最困難時期,以無力分兵抗敵,即使只有一路大軍得逞,都會給西蜀造成致命打擊。後主劉禪、皇太后、文武百官都心急如火,但是,諸葛亮卻在丞相裡托病不出,庭前觀魚。諸葛亮深知西蜀上上下下都在看著他,他不可有一絲一毫的浮躁,否則必影響軍心民心。他明曰養病,實則冷靜沈著的運籌帷幄,調兵遣將,已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中退去了五路兵馬。孔明安居平五路與夏侯惇急功冒進形成明顯對比,穩重者事成,浮躁者事敗。


 


十一、容人之量,容氣之量


周瑜才智過人,文武雙全,忠心耿耿,同時他又有一個最大的性格缺陷,就是心胸狹隘,不能容人之長。周瑜自認為智謀天下第一,看到諸葛亮處處比自己高明,總是想殺之而後快。周瑜因狹量,反被孔明利用其心理缺陷,一氣、再氣、三氣而死。周瑜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孔明的存在,連叫數聲「既生瑜,何生亮!」     


其一、容人之長短:


曹操不能容人之短,周瑜不容人之長。曹操為什麼一看蔣幹盜來的假書信,便當機立斷,將水軍都督蔡瑁、張允立刻處死?一是因為感情衝動,喪失理智;二是因為一向對蔡、張二人有成見。蔡瑁、張允是荊州降將。曹操生性豪爽剛正,內心對蔡、張二人棄主來降十分反感,總認為他們是「諂佞之徒」,極其憎惡其品行,只是因曹操軍隊不習水戰,才暫留二人效力,又疑心他們怠慢。赤壁一戰,曹操全軍覆沒,與水軍失去良將不無關係。


    戰國時期魏國的龐涓容不得孫臏之長,在馬陵道戰役中被孫臏打敗,終至自殺身亡。古代有許多尊才敬賢的典範,像徐庶薦諸葛,諸葛薦龐統,蕭何追韓信,這些典範萬古流芳。


其二、容人之錯:


    官渡之戰結束,曹操打掃戰場時,從袁紹的文章案卷中,揀出一束書信,皆是曹營裡的人暗中寫給袁紹的投降書信,當時有人向曹操建議,要嚴肅追查這件事,對凡是寫了降信的人,統統抓起來治罪,然而曹操卻十分大度,他說:「當紹之強,孤亦不能自保,況他人乎?」於是下令把這些密信付之一炬,一概不予追查,從而穩定了軍心。


    古今中外,大凡善用人者必有寬容之心,容人之度乃一個領導者、管理者的必備素質。總是優點、缺點並存,倘若求全責備,則世上無人才可用。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。人的思維有局限,對問題考慮不全面在所難免,容之,可寬其心,去其疑;不容,則會使人從此縮手縮腳,裹足不前。


其三、容人之仇:


    在宛城之戰中,張繡率軍殺死了曹操的長子曹昂、侄子曹安民和大將典韋,曹操自己的右臂也在亂軍中被流失所中,曹操與張繡之間的仇不可不為大。後來,張繡聽從賈詡的勸告投靠了曹操,曹操不計前嫌,熱情歡迎張繡的到來,不僅不去報殺子之仇,而且還同張繡結成了兒女親家,並拜張繡為揚武將軍。張繡感激至極,在後來的作戰中,為曹操統一北方竭盡全力,建立了汗馬功勞。假如曹操以私仇為重,則不會那麼順利統一北方。


其四、容人之傲:


    周瑜驕傲,諸葛亮卻容之,主動與周瑜配合,終於取得赤壁大勝。東吳保住了國土,劉備也有了立足的根基。


 


十二、自信


    諸葛亮一生極為自信。他的自信,對敵是威懾,對部下是鼓舞,對事業是成功的基石。


    先說對敵。諸葛亮舌戰群儒時,東吳張昭等人雖非諸葛亮真正的敵人,但他們的投降主張迷惑了許多人,成為諸葛亮過江赴東吳「聯孫抗曹」行動的擋路虎,若不除虎,則必被虎所滅。所以,對付張昭為首的投降勢力,既要有口才,更需有必勝的信心。


    自信對部下是鼓舞。你有信心,部下就有幹勁;你缺乏自信,軍心必亂。「空城計」是大家熟悉的三國故事。諸葛亮的大智大勇,表現在他臨危不懼,鎮靜自若。主帥諸葛亮的鎮靜安定了軍心,使大家都能依計行事。諸葛亮的鎮靜也迷惑了司馬懿。在當時那樣危難的險境下,諸葛亮表現得如此出色,沒有自信心是根本做不到的。


    自信的人喜歡挑戰自我。周瑜欲害諸葛亮,想出一計。周瑜問孔明曰:「即日將與曹軍交戰,水路交兵,當以何兵器先?」孔明曰:「大江之上,以弓箭為先。」周瑜曰:「先生之言,甚合愚意。但今軍中正缺箭用,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枝箭,以為應敵之具。此係公事,先生幸勿推卻。」此時,孔明完全可以以正當理由推辭掉。但是,孔明沒有推辭,反而立即答應下來,甚至連一點條件也沒講。儘管孔明料定三日內必有大霧,自信完全可以實現草船借箭,但是,倘若孔明不領受造箭的任務,任何人也不會怪罪於他。正因為孔明的自信,使他敢於向困難挑戰,最終獲得成功。


    自信是獲取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質。在許多時候,成功與我們失之交臂,並不是成功不肯垂青我們,而是我們太不自信,太迷信權威,太易被環境所左右。


 


肆、結論


細觀《三國演義》孔明死於積勞成疾,因此人生就應當勞逸結合,做事就應當有張有弛,管理者就該適度管理,做自己應當做的事;關羽死於驕傲、輕信,人生就應當謹慎謙虛、頭腦清醒、保持理智;劉備死於意氣用事、一意孤行,人生就應當處事冷靜,感情不可替代理智;張飛死於暴躁、缺乏忍耐力;周瑜死於心胸狹窄,人生應當胸懷坦蕩,容人之長;馬謖死於教條,人生應當加強思維訓練。還有,曹操死於多疑,袁術死於驕奢,袁紹死於當斷不斷,呂布死於無謀,檷衡死於狂妄,楊修死於小聰明,許攸死於誇口貪功,楊松死於賣主求榮,李嚴死於以己廢公,陳宮死於愚忠,楊儀死於政治野心,董卓死於凶殘,各篇人物故事無不與情緒智力內涵相關


國內外有關情緒管理與領導之研究文章及著作甚多,惟似乎忽略了,中國古典名著《三國演義》作者羅貫中早在元末明初就將該書所列舉的重要人物,一一敘述其情緒管理與領導之理論及論證,個人謹就其《三國演義》重要單元整理,並列舉國內外相關之著作,祈能提供讀者分析與印證,做為公共行政之卓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台灣封神榜 的頭像
    台灣封神榜

    ☼【台灣封神榜】(( 莊周二人組 )) 廟會影音~隨香筆記 ♨

    台灣封神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